一、就餐记得要票据,吃坏肠胃好维权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外出就餐频率的增加,餐饮消费投诉也节节攀升。
本刊在对餐饮业的投诉记录进行分析后发现,因为食品卫生、质量问题生病治疗的消费者占总投诉量的1/5。而很多消费者就餐后未能及时向商家索要发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中国质量万里行》特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餐饮消费中的7种常见现象:
1.借口发票刚用完或没有领到发票,要求隔日取,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经常会因种种原因忘记折返开取发票;
2.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已经过期作废的发票;
3.商家向消费者提供其他单位使用过的发票;
4.商家在发票上动手脚,不盖发票专用章或者发票专用章与店名不符;
5.商家以收据代替发票;
6.商家以向消费者提供某些优惠为诱饵,诱惑消费者自动放弃索要发票的权利;
7.商家故意填错日期或填写内容不全等。
发票是消费者的消费凭证,不管消费金额大小,消费者都可理直气壮地坚持索要足额发票。如果商家拒绝,可要求在总账中减免与税额相当的费用。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消费者可向地税务机关进行举报。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依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发票是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经济往来的依据,是税务部门控税的主要依据,也是消费者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要求索赔的重要依据。消费者一旦放弃索要发票的权利,不仅会纵容商家隐匿销售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还可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二:老年保健陷阱多,“免费午餐”不好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养生意识的提升,“保健品”家喻户晓,成为健康、养生的宠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意识到保健对身体的重要性,很多所谓“免费检测”、“健康培训”、“健康讲座”的活动应运而生。
《中国质量万里行》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免费检测”、“健康培训”、“健康讲座”,是打着免费并赠送小礼物的幌子,在变相推销保健品、药品或医疗器械。以这种形式推销的产品,少则上千元,多则数万元。
目前,打“亲情牌”坑害老年人的传销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医疗保健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二是价格虚高,价格和价值明显背离,其中不排除存在商业欺诈。
为此,《中国质量万里行》在调查走访了北京市的一些大型商场、老旧小区等地后发现,主要有三种骗术应引起消费者注意:
一、以“免费”和“赠品”为幌子诱使老年人购买产品。如在一些老年人较多的老旧社区,推销人员常以“医生”的身份为老年人免费进行一些常规检查,或在办免费培训时给老年人赠送一些鸡蛋、购物袋之类的小赠品,以吸引人气。而在检查和培训的时,煞有介事地指出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然后顺势推销其产品。
二、高科技概念误导老年人。一些推销人员以高科技、绿色、健康等名词误导老年人,宣称其推销的产品是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等专利技术应用,能包治百病,甚至可以代替药品。而对保健产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适应症等信息避而不谈。同时,还会把产品免费让老年人带回家试用,以博取他们的好感和信任。更有甚者,一些上门推销产品的人干脆认老年人为干妈干爹,设置感情陷阱让老年人上当。
三、高薪聘请“托儿”诱骗老年人。这些被高薪聘请来的所谓的专家、学者,在公开场合肆意夸大产品的特殊疗效,并发布所谓的权威检测报告,以达到诱骗老年人购买的目的。
对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朋友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轻信“免费体验”、“免费讲座”等活动的检测数据,购买保健食品或器械时要注意,国家批准的保健品都有批准文号,没有批准文号的绝不购买。如有消费纠纷或欺诈行为,立即到有关部门申述、举报,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在中国,保健食品被定义为“适用于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治病为目的的食品”。由此可见,保健品不具备治病功效,且保健品并非人人适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因人而异。比如像有高血压老人就不能食用红参,吃了只会使血压更高,有害无益。
三:代客理财少保障,委托代理须三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手里逐渐有了闲钱,投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于是,包括各种债券、基金在内的代客理财业务应运而生,这是资本运作市场化的一种正常表现。
代客理财通俗地说,就是专业的理财机构或个人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并收取酬金。酬金包括:基本费+盈利提成,也有不收取基本费用(也称为管理费,一般按年收取,费用率从1%?5%不等)的或只收取管理费不收取盈利提成的。
然而目前市场上众多打着“代客理财”旗号的经营机构或个人,有些并不具备代客理财的资格。而所有正规、合法的证券经营机构均不会以员工个人名义向其客户发送有关股票未来涨跌信息等短信。
资本市场是个万花筒,有美丽的花瓣,也有晶莹的玻璃碴子。
鉴于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广大投资者应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要轻信诈骗短信或电话。如投资者发现此类网站或接到电话或短信,务必高度警惕,避免上当受骗。若无法判断信息真假,可向其开户的证券经营机构咨询。同时。发出如下警示:
1.目前在我国,这种私下的代客理财行为得不到任何法律法规的保护。换句话说,就是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交给别人打理,那请先做好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
2. 除非万不得已,投资者不要委托别人替你操盘,也不要直接通过被委托人或其推荐的中介机构办理开户手续。因为一些不良企图的人会通过疯狂交易赚取佣金,而不是真正地通过交易为投资者赚取利润。
3.投资者如若需要委托别人代理操盘,首先应要求被委托人出举真实账户的交易记录,以便核实他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水平。
4.投资者不应听信不合常理的收益回报。
5.投资者要与被委托人规定亏损的范围,并及时监控账户交易状况,切忌委托后不闻不问。
6.由于委托带客理财目前还未能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投资者应尽可能多地保留被委托人的身份证件、通讯方式、联系地址等详尽材料,同时对这些资料尽最大限度地进行核实,不要轻信代理人的花言巧语。
7.另外,对于各种所谓的“炒股软件”,一定要严加防范。凡是保证“稳赚不赔”的、“先掏钱,后试用”的、“高风险为客户担保”的,要慎之又慎。
四:网络购物风险大,付款之前先验货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的数据显示,网络购物的投诉量近年来有逐步攀升的势态。主要问题有:一是夸大宣传,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付款后收不到货,消费者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是售后无法保证,由于网购一般都是异地,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维权比较麻烦。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喜爱网购或准备网购的消费者注意以下事项:
1.在网购前,首先要选择制度完善、信誉良好的网站进行交易活动。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尽量选择信誉度比较高的商家,同时还应浏览其他买家对该卖家及所售过的商品评价。建议消费者优先考虑有购物保障体系的网站选购,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2.比较价格,一般与市面售价过于悬殊的商品,要谨慎购买,不要轻易相信网络商家的宣传。
3.在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保留证据。通过网上聊天工具进行沟通时,注意保存聊天记录,最好用图片形式保存一下,同时要向商家索要发票。
4.如果买家在一个网络店铺购买多件商品而以一个订单下单,那么买家一定要在订单中注明购买清单,以免发生错漏。
5.在收到货物后,要认真验货,特别是配件。因为主要商品如果有瑕疵,消费者发现的可能性较大,而配件往往就不太注意。
五:优惠充值猫腻多,街边卡贩要留神
目前在商场、超市门前以及居民小区附近,出现了一些自称是通信运营商摆摊设点促销的电话充值卡,这些卡的充值返还力度有的竟高达100%~150%,如“移动充值卡买100返100,联通充值卡买100返150”、“全国拨打电话免漫游费”之类的招牌,远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25%的促销额度,且话费也便宜很多。
这类充值卡,没有“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的发行标志使用时,首先要拨打一个专属号码,听到提示音后,再按照语音提示输入要拨打的电话号码、充值或查询余额,话费只从新充值的账户上扣除。售卡人员往往解释是“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通话技术,通过服务器转接电话,属于运营商的增值业务”。
而事实上充值后两三天往往就会显示余额不足。且不会免除漫游费。
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向北京市几家正规的通信运营商咨询后了解到,这些电话卡并不是移动、联通或其他运营商正式发行的。这类充值卡是一些不法商贩把用户的电话绑定到了其他服务器上;拨打对方提供的接入号后,电话走的就是该运营商的服务器平台,而没有通过移动的平台。消费者充进这些充值卡的钱随时可能会消失。
面对市面上诱人的充值卡优惠,《中国质量万里行》向广大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
1.不要轻易被所谓的优惠信息打动,充值前应该向相关通信运营商咨询清楚。
2.不要在路边、地铁口、超市前等地购买充值卡,应到通信运营商认可的正规营业网点购买电话卡、充值卡,并仔细检查该卡使用前是否被拆封或涂改。
3.如发现商家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拨打电话12315投诉。如果已经受到不法分子的诈骗,请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